2020 官网升级中!现在您访问官网的浏览器设备分辨率宽度低于1280px请使用高分辨率宽度访问。
全球酒业正经历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转型期。葡萄酒市场的寒意渐浓,鸡尾酒却为烈酒市场带来一道 “突破口”?其中有哪些值得探究的新趋势?
根据IWSR(国际葡萄酒及烈酒研究所)今年发布报告,2024年全球葡萄酒产量同比锐减4.8%至225.8亿升,消费量同步下滑3.3%至214.2亿升,二者均跌破60年最低水平。其中,中国在葡萄酒消费国中的排名从2019年的第五位下滑至第十位,葡萄酒消费量暴跌19.3%至5.5亿升,产量下降17%至2.6亿升。此外,中商产业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,2025年1-5月全国葡萄酒产量3.6万千升,同比下降26.5%。行业在寒冬中面临着严峻挑战。
相比之下,烈酒领域却在一片低迷间显现出积极信号。在消费升级与体验经济的浪潮中,鸡尾酒品类更为逆势而上。根据IWSR分析,在整个亚太地区,新兴烈酒类别正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,其中包括龙舌兰酒、杜松子酒和烈性开胃酒,这些高性价比白色烈酒的销量呈现强劲增长,与鸡尾酒文化的盛行有着紧密联系。
根据CGA by NIQ 的《全球鸡尾酒报告》,鸡尾酒如今已成为消费者第四大热门饮品类别。全球范围内,超过四分之一(27%)的消费者在外饮用鸡尾酒,仅次于啤酒、软饮料和葡萄酒。以美国为例,鸡尾酒占酒吧烈酒消费总价值的 34% ,并在 12 周内平均产生超过14,000 美元的门店收入。相同的盛况扩展至亚太地区,32%的受访消费者都在酒吧、餐厅点单低酒精或无酒精鸡尾酒。
中国地区也不断涌入具有影响力的鸡尾酒吧品牌,门店数量与人气持续攀升。上海Pony Up开业一年便直接冲进亚洲前50佳榜单(第97名);广州酒吧庙前冰室,凭借本土风味的创意融合再创佳绩,获得2025亚洲50佳酒吧第7名;同为亚洲50佳酒吧盘尼西林在上海分店还未开业便备受关注,成为今年沪上排队最为火爆的酒吧之一。
自 2025 年度全球与亚洲的50 佳酒吧榜单公布以来,已然引发了各界热议,行业榜单从 “排名参考” 逐渐变成 “消费指南” ,并在社交平台带动了“City Drunk”、“城市微醺打卡”等一系列话题,让新一代消费者广泛参与其中。
从数据到现象,都指向鸡尾酒文化正在全球呈现不同程度的热潮。这次让我们一探究竟,年轻人酒杯中的“漂亮液体”,正在如何改写行业规则?
Z世代和女性大规模涌入酒类市场,为鸡尾酒文化迎来了爆发式增长。根据调研机构CGA数据显示,21-30岁人群在酒吧点单中选择鸡尾酒的比例(58%),远高于传统烈酒(32%)。而在酒吧点单数据中,30% 的女性将鸡尾酒列为首选饮品(男性仅 14%)。
鸡尾酒之所以吸引年轻人与女性,正是多重吸引力的叠加:杯盏间流动的视觉盛宴,层次丰沛的味蕾体验,适合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传播的特性,以及当下对“悦己”体验的不断追求。这些因素贴合年轻人的社交属性与情感需求。
GlobalData 调研发现,Gen Z 消费者在酒吧的消费支出明显高于其他群体,且对‘创新’和‘品质’的要求不断提升。从经典款到酒吧特调,鸡尾酒的多样性让年轻人可以根据喜好 “定制” 自己的饮酒标签。
正如百加得首席执行官Mahesh Madhavan 所言:“消费者正在重新定义他们的连接方式——鸡尾酒成为他们探索新体验、新视角和深化人际关系的重要桥梁。”
那在鸡尾酒文化推动下,酒吧消费发生了什么变化?
1. 以“西方”向“东方”,全球酒吧版图扩展
随着鸡尾酒消费的增长,亚洲酒吧正借助风味差异与质量提升,从原先对西方趋势的追随者转为“全球鸡尾酒对话”的发起者和塑造者。
The Spirits Business 在去年年底发布的全球酒吧报告中总结,区域风味吸引了各地饮酒者来到亚洲,使得亚洲的鸡尾酒行业保持韧性,并且总体呈上升趋势。
从2025年发布的亚洲榜单表现来看,共有14个新入榜酒吧上榜,酒吧占比从新加坡、日本主导(曾占亚洲 TOP10 的 70%),转向中国、韩国、泰国等多极发展。中国表现尤为突出,共有 3 家酒吧上榜2025年全球50佳榜单,13 家酒吧进入亚洲 50 佳,涵盖内地 3 家、台湾地区 4 家和香港地区 6 家。放眼于榜单之外,等“新兴市场”也正在成为“充满活力与雄心”的酒吧聚集地,皆可说明其在定义亚洲酒吧文化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。
2. 以创新风味,承载本土地域文化
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新一代手中的酒杯,究竟装着怎样的新滋味?
VML Intelligence(威摩智研)的报告显示,72% 的人在体验新事物时,期待自己的尽可能多的感官得到满足。CGA数据则显示,62% 的消费者会因为 “配方融入本土元素” 而复购。不难发现,消费者的需求已超越 “解渴” 或 “微醺”,转向更深度的本土体验与社交认同。
当酒成为 “可携带的地域符号”,消费行为更是从 “功能选择” 升级为 “文化参与”。
从亚太地区的鸡尾酒热搜榜单上,也能得以印证:
亚太热门鸡尾酒列表:综合全球榜单与来自 Forbes “The Rise Of Asian‑Inspired Cocktails” 对日本、新加坡等市场搜索热度的区域分析
Lychee Martini(荔枝马提尼)作为“亚洲风味鸡尾酒”的先驱,将荔枝的鲜甜引入西方,日式 Yuzu Highball(柚子嗨棒)已是东京年轻人的 “社交货币”,Singapore Sling(新加坡司令)的复兴带火了 “南洋风味” 话题。行业曾统计观察到,在50个最佳酒吧名单上的许多鸡尾酒菜单上,将亚洲风味融入烈酒的品项越来越多,而且很广泛。
同时,消费者对“亚洲风味”的追捧,也推动着行业带来更多创新:例如,酒吧Hope & Sesame 用陈皮、荔枝等岭南元素重构经典鸡尾酒,将广式早茶的 “鲜” 与 “润” 融入酒单;泰国排行第一的酒吧Bar Us 中,女性调酒师 Taln 则通过黑糯米酒 “Sato” 的发酵工艺,让泰式家庭饮食智慧成为酒吧的文化标签。
如今,消费者所追求的,不止一杯酒,更是 “一场地域文化的交流”。
3. 以高端粉丝体验,跨界 “圈粉”
除了“风味”上的独特体验,根据百加得发布2025年鸡尾酒趋势报告,粉丝文化也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高端娱乐体验。
在音乐会、现场活动等场景中,升级的款待服务与定制旅行套餐正迅速流行,成为满足高端消费者需求的重要途径。行业人士曾在the drinks business 指出,在美国许多地区,人们会在音乐节上喝更多的酒。烈酒品牌正依附着高端鸡尾酒文化,通过音乐娱乐、体育赛事等多元场景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帝亚吉欧也将品牌带到大型音乐活动,去年夏天在BST海德公园啤酒节上,帝亚吉欧总体上取得了“巨大的成功”,尤其是其即饮罐装鸡尾酒深受大家喜爱。在今年7月,帝亚吉欧英国公司宣布与英国 Live Nation 建立新的多年期合作伙伴关系,成为 16 个主要音乐节的官方烈酒合作伙伴。
从现象来看,粉丝文化深度渗透到高端娱乐领域,让鸡尾酒与各类大型活动的关联愈发紧密,意味着新一代消费者更需要独特的 “鸡尾酒 + 娱乐氛围” 消费场景。
4. 聚焦【调酒师】:榜单中的“女性身影”
“”调酒师不仅是酒吧的演绎者,更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第一道连接。”
—— Georgie Collins (The Spirits Business 编辑)
当我们换一种视角,鸡尾酒消费行为的转变下,吧台背后的故事也正在“扩写“。女性调酒师正从行业的 “少数派” 走向核心舞台,用专业与创意重塑着鸡尾酒的文化边界,展现出更强的情感共鸣和社群影响力。
于此,我们一同来聚焦于榜单后的女性身影:
Monica Berg 是来自挪威的杰出调酒师,也是伦敦Tayēr + Elementary 酒吧的联合创始人之一。这家位于肖尔迪奇区的酒吧采用独特的双概念模式:Tayēr 主打高端鸡尾酒体验,Elementary 则是更轻松亲民的饮酒空间。开业不到一年,便跻身 2019 年 “全球 50 佳酒吧” 扩展榜单第 52 位;此后常年位居年度榜单上游,在 2024 年新榜单中位列第 4。
(图片源自INS @ monicasuh, @tayer_elementary)
2019年,她于全球性赛事 “World’s 50 Best Bars” 中荣获 “Altos Bartenders’ Bartender”( Altos 调酒师之选) 奖项,成为该荣誉的首位女性得主,这不仅是对其调酒技艺的高度认可,也为全球女性调酒师树立了行业标杆。
相较于精湛的调酒技艺,她更是擅长利用当季食材重塑经典鸡尾酒——比如用北欧森林的越橘平衡杜松子的烈,以苔藓的冷意呼应故乡的凛冽,带给顾客一场沉浸式体验北欧风情的空间。她以富有创新性与可持续性的鸡尾酒调制理念(常采用本地食材与野外采集原料),赢得了 “同代人中最具前瞻性调酒师” 的赞誉。
作为阿根廷最知名的调酒师之一,也是首位进入 “世界最佳调酒师评选(WBSS)” 视野的阿根廷女性调酒师。
(图片源自INS @ delossantosines, @cochinchina.bar)
在她的带领下,CochinChina 调酒师团队屡获国际赛事殊荣,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的 “城市味觉地标”,吸引了全球调酒师与游客专程探访。Santos在接受 WBSS 采访时提到:“CochinChina远不止于提供饮品服务,更是为了证明 —— 无论来自哪个国家,女性调酒师都能通过作品定义行业标准。”
来自香港的Shelley Tai自2019年加入新加坡Top酒吧Nutmeg & Clove。在她的带领下,Nutmeg & Clove从 2022 年亚洲榜第 36 名跃升至 2024 年第 6 名,并于 2025 年稳居全球第 28 名,成为亚洲私密酒吧的创新风向标。
(图片源自INS @ kankantai)
作为(前)运营总监,Shelley Tai 在 Instagram 与 TikTok 平台持续输出 “调酒技艺示范”“酒吧幕后故事” 等有趣的传播内容,让Nutmeg & Clove的关注与喜爱度不断上升。她的内容也鼓励酒饮圈层向大众生活方式渗透,这为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活力。
从室内设计师到酒吧联合创始人,Taln 的跨界经历赋予 Bar Us 独特的 “美学基因”。2020 年,她与合伙人 Aum Sawaengsupt 共同创办了曼谷私密性酒吧 Bar Us, 并将实验性烹饪技法引入鸡尾酒调制领域。
(图片源自INS @ bar.us.bkk, @taln)
此外,凭借对空间设计与体验营造的细腻感知和审美,令 Bar Us 成为一处兼具创新特质的 “调酒实验室”;Taln不仅在日常运营与设计中以女性视角主导着品牌调性,也通过自身成长故事激励了许多女性调酒师加入其中。
广州 Hope & Sesame(庙前冰室)首席调酒师 Lola Lau ,曾通过 “故事化创作” 诠释女性视角的创新。2023 年,她凭借君度玛格丽特挑战赛全球冠军作品引发关注:在调制过程中,她不仅打磨酒液的色泽、装饰的细节,更将东方风味元素(如陈皮、荔枝)与个人成长故事融入配方,以酒的形式承载鲜活的叙事感。体现“技术为骨、情感为魂” 的创作理念。
(图片源自INS @ lolasaysgo)
5. 女调酒师在行业内,是如何打动人心?
在传统观念中,酒类行业长期由男性主导,而当烈酒与葡萄酒行业不断走向“年轻化”之际,“女性化”的推广同样愈发举足轻重。
(在Bar Us 团队涌现出众多女性成员的身影,图片源自@ bar.us.bkk)
研究数据显示,全球酒吧与调酒行业中,女性从业者的地位正稳步提升:成熟的 “Speed Rack” 赛事和培训体系,让女性从 “从业者” 变成 “管理者”;亚太地区呈 “梯度增长”:中国一线城市高端酒吧女性调酒师占比超 40% ;在东南亚地区,曼谷、新加坡的女性主导酒吧数量年增 30%。
女性调酒师的崛起,本质是对消费趋势的精准回应。她们的创新审美与传播力量,正通过具体实践持续显现。
这种特质在社交传播时代更显优势。研究显示,46% 的年轻人会优先选择 “适合社交分享(Instagrammable)” 的饮品,而女性调酒师对造型、包装的天然敏感度,恰好契合这一需求。她们擅长将饮品转化为 “可传播的视觉符号”,从杯饰的鲜花搭配到酒液的分层设计,甚至是调酒过程的仪式感呈现,都成为吸引年轻群体的关键。
(Brooklyn Burro, 素材源自网页)
纽约酒吧Leyenda 女性首席调酒师 Ivy Mix 曾使用姜糖与菠萝汁平衡朗姆酒的烈感,打造出具有热带气息的特调“Brooklyn Burro”。这杯突破经典的配方展现了调酒师在细节与平衡方面的独到视角。不仅成为酒吧的热销款,也激发着全球调酒师对“地域混搭”配方的持续探索。
鸡尾酒与烈酒双向赋能,激发酒饮的无限可能性
不难发现,烈酒与鸡尾酒在市场上正在形成“双向赋能”:鸡尾酒需要烈酒作为基底,而烈酒通过鸡尾酒场景触达更广泛的人群。例如, #HugoSpritz 话题播放量在TikTok 上突破 2.9 亿次,而接骨木花利口酒(St-Germain)因这款酒的普及,让全球市占率近乎翻三倍,从而印证了“单品流行”对“产业增长”有着推动作用。另一方面,一个从未喝过波本威士忌的人,可能因为一杯 “波本酸” 爱上它的香草风味,最终从 “鸡尾酒消费者” 转化为 “纯饮爱好者”。
借鉴烈酒的经验,葡萄酒行业也已显现更多可能:以葡萄酒为基酒的Lychee Sprite (荔枝+雪碧),White Wine Sangria(白葡萄酒桑格利亚)等特调饮酒正在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。因此,放下 “传统品鉴” 的执念,发挥女性从业者的专长,融入新的“叙事”与“体验”,也将是葡萄酒业新的增长引擎,也将是酒业新的增长引擎。
WINWSA期待女性从业者的贡献能崭露头角,当女性的审美、视角与细腻情感,与酒饮行业的创新需求深度融合,不仅能催生更多 “有故事的酒”,更将推动整个行业从 “产品交易” 走向 “文化共创”,最终打开属于酒饮时代的无限可能。
END